孔子本人對「中庸」之義並無太多言及。在《論語》中也只是提了一次。在《雍也》篇孔子說:「中庸之謂德也,其至矣乎!民鮮久矣。」所謂「中」是「折中」,無過無不及也。「庸」是平常的意思。故中庸即是折中與平常的意思,孔子慨嘆如今人民已少有這種美德了。為甚麼孔子認為「中庸」是道德的高標準,但又認為人民已鮮有這種美德呢?

孔子於《先進篇》曾答子貢之問:「師(子張)與商(子夏)也孰賢?」子曰:「師也過,商也不及。」子貢再追問:「然則師愈與?」子曰:「過猶不及。」孔子認為子張及子夏於道德學問皆有所不足,原因是子張「過」,即是凡事太極端,認為子夏「不及」,那即是過於畏縮。即是說,二人未達「中庸」之道也。

為甚麼中庸之道是那麼難呢?要知道儒家所言的道德是要行為合禮合義,而人的行為是會被情緒(喜怒哀樂)所影響的,而情緒會掩蓋人的道德本心,仁心善性,使人的行為流於極端或過度退縮。那就會使人的行為不合禮義,故違反道德準則。因此所謂道德就是要使仁心善性約束情緒的喜怒哀樂,使之發而中節,達到平和折中的狀態,那就是道德的行為了。故此儒家學說的另一本書《中庸》就說明了這個道理。

《中庸》第一章曰:「喜怒哀樂之未發,謂之中,發而皆中節,謂之和。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也;和也者,天下之達道者也。致中和,天地位焉,萬物育焉。」
這段說話就說明仁心善性,情緒(喜怒哀樂)與道德行為的關係。

參考資料 星語法師跟孔子說的
  • 2006-04-03 18:27:06 補充

      中庸之道其實就是佛道,佛道就是要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裡,凡事不要太左也不要太右,不要太緊也不要太鬆;能夠不偏不倚即為「中」。所以,什麼是中庸之道?有四點:
    第一、做事不要太苦,
    第二、享欲不要太樂,
    第三、待人不要太苛,
    第四、用物不要太榮。  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鼎天 的頭像
    鼎天

    Guard your love of life 沒有未來 何必害怕從來

    鼎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